從三幕劇到英雄之旅十二階段(二)




        戲劇需要變化。一部精彩的作品中,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變化,窮人變富,富人變窮,仇人變愛人,愛人變仇人,前一秒在笑,後一秒在哭,這些變化有時一夕發生,有時被漸漸鋪陳。如果一個作品從頭到尾沒有變化,那便如同定格畫面一般,讓人覺得無趣。

        讓我們替原來的三幕劇圖,加上一點記號。加號代表漸入佳境,減號代表漸入險境,這是三幕劇中常見的「潛規則」,這樣設計,觀眾的情緒才會像雲霄飛車一樣,被帶上又帶下,有時這個加減號會反過來,變成減加減,但不影響整體的走向,如下文會舉例到的《恐龍當家》,就比較偏向減加減的走法。接下來,我們要深入解析三幕劇各自的任務。


        三幕劇的誕生,便是變化的基礎。劇作家先在「開始」的第一幕介紹每個出場角色,他們的身份、他們的煩惱、他們的關係,然後藉由主角追求渴望的旅程串起,那些「可能」發生的阻礙,都懸在心中浮在旁人的嘴上。(為何是渴望與阻礙?請參考這篇文章

        第二幕中,阻礙一一發生了,在「衝突」這幕中越演越烈,直到無可收拾的地步之際——大幕落下進廣告(如果當時有廣告的話)。主角該如何化險為夷?他會做什麼決定?或是他將用他剛剛贏得的獎賞,去做些什麼呢?

第三幕拉開,主角克服了第二幕的難關,但似乎仍離他的渴望有一步之遙,他必須克服最後的心理難關,用全新的自己戰勝眼前的難題。終於,他克服了過去心中的難關,成功的成為更好的自己。(為何關鍵是戰勝過去的自己?請參考這篇文章

        為什麼這樣的設計,最廣為人們接受?原因很簡單,因為它符合現實。誠如前一篇所提到的,人們聽故事,是想從中學到一些東西。如果這個故事偏離現實太遠,人們就會嘲笑它,並且忽略它。一個符合現實情況的合理結構,才會讓人願意相信,並且吸收,進而喜愛。

        讓我們回想一下,上一次我們學習新東西、面臨挑戰時的情境吧。我們清楚知道,想要擁有更好的生活,我們需要做出一些改變,無論是學習新的事物、接觸陌生的圈子,或是解決埋藏在歲月中,只在夜裡驚醒你的心結。

        但我們之所以一直沒有真正改變,因為改變是痛苦、不安的,我們習慣原有的環境與狀態,雖然不好,但總是差強人意,還過得去。所以如果不是有人用力踢了一下我們的屁股,強迫我們非改變不可,或是情況真的累積到忍無可忍,我們才有可能真正下決心去改變。

        這就是我們第一幕在做的。千方百計推著主角,認認真真的向心中的渴望前進,或是面對自己的問題。你可能也有這樣的經驗,我們之所以下定決心,往往是因為一個念頭在腦中轉呀轉呀,結果走出門外,好像全世界都在告訴你:「改變吧,改變吧,快去做吧。」



        所以第一幕的起承轉合長成這樣。從一個原本的生活(正常世界)開始,讓我們瞭解到,主角改變之前,過得是怎麼樣的生活,這個生活必定有一個強大的理由,像一個巨大的牢籠,關住主角,才會使主角困在其中。

        它可能是社會的價值觀,可能是父母的期待或限制,可能是社會地位的束縛,可能是角色自身性格的瓶頸。記得《恐龍當家》裡的主角嗎?牠先天身體瘦弱,膽子又小,牠渴望證明自己,但卻又急著否定自己。

        所謂的「正常世界」其實一點也不正常,它代表的是缺憾、平凡、無知、傲慢、孤獨、野蠻⋯⋯「正常世界」是你主題的反面,是你想透過主角,去挑戰的對象。如果你想談跨越階級的愛,就要先創造無情的階級,如果你想談窮人靠努力翻身,就要先創造窮人的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正常世界」是一段漫長的時間,所以我們並不會「話說從頭」,我們會找到「冒險召喚」前一小段的時間,甚至直接從「冒險召喚」,讓觀眾從中看到「正常世界」的樣貌。

        那什麼是「冒險召喚」?就是一個事件,或一連串的事件。還記得起承轉合教學中,對「承」的描述嗎?它是一個上升的衝突,勾動主角想要改變的慾望,它可能是一個機會、一場意外、一個任務、或是一連串的信號。

        你的故事就是從這個事件開始說起的,越快到達這個事件,觀眾就越快進入狀況。

        但這個事件,將會狠狠刺中主角,最脆弱的部分。在《恐龍當家》中,用腳在牆上留下屬於自己的印記,就是「冒險召喚」。事實上,明眼人到這裡就已經明白,這個作品將是主角克服自己的恐懼,並在牆上留下印記的故事。

        但很遺憾,事情不是想像的這麼簡單。就像你無數次的下定決心減肥,卻每次都在剛開始便無疾而終那樣,主角的雄心壯志很快就因為挫折而灰飛煙滅。他可能因為擔心與缺乏自信、因為過於天真的嚐試、因為旁人的打擊,或是突如其來超乎想像的難題(才說要減肥就抽獎抽到豪華大餐,還被喜歡的男生約吃熱量超高的蛋糕吃到飽),陷入低潮。

        《恐龍當家》的主角也試著挑戰自己,但卻遭到哥哥無情的戲弄,並且在父親給的二次機會下,依然無法跨越心魔(但有趣的是,這個心魔,或許正是他善良的優點吧),這就是「拒絕召喚」。「拒絕召喚」是「冒險召喚」所帶來的挫敗,當你全心全意想做一件事時,全世界都會聯合起來告訴你:「沒那麼簡單。」

        轉,這個部分,常常是一個低潮,或一個抉擇時刻。在「減加減」的結構中,便如《恐龍當家》一樣,是一個挑戰失敗的時候。而在「加減加」的結構中,轉則更像一個豁然開朗的時刻,如《不可能的任務:失控的國度》開場是IMF面臨解散,CIA想追捕IMF的王牌特務伊恩,IMF內部分崩離析,眼看就要抓到伊恩——結果發現是個圈套,伊恩順利脫身。我們可以看到在主角的危機中,他總是遭兇化吉,情況發展在他掌握之中,這正是所謂的漸入佳境。

        那,冒險就此結束了嗎?如果就此結束,那就沒有故事了。「遇見導師」,便是在挫敗之中,協助主角持續挑戰自己的力量。它可以是一個智者、一個出乎意料的二次機會、一個主角沒有想過的角度或是帶來新訊息的新角色,當然,也有可能是厄運。這便是現實生活,支持你走下去的,有時不一定是夥伴與溫暖,反而是命運的無情或是對敵人的不滿。

        合是一個轉帶來的結果,一個新局面。主角在這個局面中蓄勢待發,準備面臨更大的挑戰。

        父親在鼓舞主角時死了,家中的支柱消失,母親也因過度悲傷與勞累而變得衰弱,主角知道自己的責任更重了,但他空洞的自信與瘦弱的身體,真的能夠肩負起父母對他,以及自己對自己的期待嗎?我們可以看到主角長大了一點點,但還不夠大,就像我們的決心更堅定了,實力卻還沒跟上的時刻。

        故事走到這裡,第一幕的任務差不多具足了。觀眾充分的認識了主角,對於他的性格、困境與挑戰都清楚明白,就等著第二幕的衝突,怎麼帶領著主角一步一步突破自己的難關。

        必須要強調的是,在英雄之旅的結構中,並沒有限制三幕的長度要一樣長,更沒有限定每一個階段的時間要均等,有時一個階段只用了一場戲、一個場景就交待完成了。三幕時間的比重會隨著故事本身的需求和風格做調整。通常強調奮鬥過程,或是節奏較為緊湊的故事,第一幕會在三十分鐘左右結束,而敘事風格偏向娓娓道來,主角逐步成長的故事,時間的分配則會較為平均。

        接下來,下一篇文章,我們將繼續解析第二幕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