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起承轉合」到「三幕劇」結構




小農先前介紹過起承轉合是什麼? ,而在編劇圈最常提到的,是另一個名詞──三幕劇結構(或稱三幕式結構)。


三幕劇結構可以說是故事的根本,有超過90%的故事都是這個結構,舉凡《鋼鐵擂台》、《變型金鋼》、《復仇者聯盟》、《全面啟動》......全都是使用三幕劇結構。



什麼是三幕劇結構?


六個字,開始,衝突,結局。開始時,英雄/陰謀登場,戲劇開始發展;衝突開始越演越烈,在一連串的上升動作中,進入最後關鍵戰役;關鍵戰役英雄反敗為勝,美滿大結局。



愛情故事、推理故事、恐怖故事也都適合三幕劇結構。兩人相識、感情發展與衝突、結局在或不在一起;案件發生偵探登場、追查與兇手鬥智、真相大白;不怕死的人或超衰的人誤觸恐怖傳說、傳說成真死死死死死、收妖降魔.......全都是三幕劇結構。



我們先前所介紹的四個標點,點承轉合,正好便是這三幕劇的始末接點。第一幕是啟到承(亮相到衝突發展);第二幕是承到轉(衝突發展到危機高潮);第三幕是轉到合(危機解除的後續)。



我們可以發現,通常這三幕劇的時間長短是不平均的,一、三幕較短,第二幕較長。以120分鐘的電影作品來看,第一幕通常約15~20分鐘(緊湊一點的可能是10~15分鐘),超過這個長度還無法讓觀眾認識角色和世界觀,觀眾便會開始失去耐性、覺得屁股坐得不太舒服,打起哈欠動來動去。



第二幕約有80~90分鐘,在這段時間裡記得保持「上升動作」,也就是「事情越鬧越大」,衝突越演越烈,角色感情越來越曖昧,直到這一幕的最後10~20分鐘發生「危機」(即高潮),非生即死,錯過再也愛不到回不去,鬼的真面目出現,就坐在主角的後面......這段時間通常是觀眾覺得時間過得最快,最專心的時段。如果這裡的上升動作沒有做好,事件接的不夠緊湊,觀眾就會分心,抱怨爆米花太快吃完,不斷看手錶,毫不考慮的按暫停或關閉來去上廁所,120分鐘的劇感覺像是過了180分鐘這麼久。



第三幕約10~15分鐘。一切的真相大白,懸念幾乎出盡,觀眾已經得到了滿意的答案,對於英雄最後親吻美人的畫面感覺像例行公事,可有可無。這一幕有兩個關鍵,第一點是速戰速決,儘快把尾聲交待完畢;第二點則是盡可能的安排懸念到最後一刻,甚至能夠保留一個翻盤的驚喜,使結局的韻味更濃(如全面啟動最後不知到底有沒有倒下的陀螺)。



一般坊間的編劇書都會介紹這三幕劇,但初學者編劇常會被這三幕劇困擾,因為不知從何著手。所以小農還是會建議大家回歸到起承轉合這四個點上,先解決如何亮相?發生什麼衝突?衝突如何解決?結局是什麼?這四個關鍵問題,剩下的工作便會變得比較順暢喔!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贊助道場,支持小農繼續創作優質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