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星際效應》看科幻作品中人的定位

星際效應  


諾蘭兄弟無疑是當前電影界的奇葩,近期作品《星際效應》將一部硬功夫的「科技片」拍得扣人心弦,確實功力驚人。


 


會說「科技片」而不是「科幻片」,是因為在《星際效應》中科幻的程度極低,雖然故事發生在距離現在很遠的時空,但片中的科技幾乎與現實之中幾乎沒有差異。


 


你會感覺到,在這部片中的人類在面對自然時,是相當無力的。像《星際大戰》之類的科幻作品,裡面的飛船帥氣、科技優雅,在其中活動的角色是「征服者」,能夠運用手中的科技克服所有問題。相較之下,《星際效應》中的科技簡直只能用粗糙來形容。科學對角色而言與其說是力量,反倒更像是問題,在大自然當中活動的角色,是「落難者」、「受操弄者」。


 


這種落難的無助感受,深深植入在每個角色之中。劇中無論是科學家、科學家之女、父親、女兒、困在孤星上的科學家......每個角色都帶著末日來臨的無力與絕望。《星際效應》在說的,是一種人類的真實狀態,面對外在世界痛苦、無力,為了愛所以我們不得不勇敢、不得不欺騙、不得不隱瞞、不得不痛苦、不得不自私。但反過來說,這些不得不的黑暗,全都源自愛。


 


有些資深的影評與編劇對《星際效應》的故事頗有微詞,但小農覺得以這個故事的龐然,如果真要做到更多情感的刻畫與描寫,恐怕三個小時無法負荷。


 


這個難題其實也發生在編劇圈的轉移上,越來越多的編劇離開電影圈,投奔擁有更長故事發展時間,以及編劇擁有更多主控權的電視圈。到底在逐漸成熟(老化)的電影藝術中,還有多少可以發揮再創造的空間?至少在這個突破點上,小農看見了《星際效應》在開發科幻片處女地上的努力。


 


《星際效應》告別了科幻片中人類的「大時代」,以一種對自然、對神、對科學的景仰,一種直視人類渺小的謙卑,迎向了科幻片的「小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