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設計劇本高潮?(上)


這段是前言:試想,如果有個故事是這樣的:一個年輕人如何夢想成為編劇,他接受了種種考驗,不斷的被退稿、嘲笑,甚至連他的家人和情人都離他而去,突然有一天在他準備寄出稿件的時候,他出了車禍,失去了他的雙腿,他在醫院接受治療時,有好心人將他在車禍現場的稿件寄出,作品獲得了大獎肯定。

在課堂上談到三幕戲與短劇的起承轉合時,同學最傷腦筋,也常是作業中最弱的部分,便是「轉」這個階段,也就是故事的高潮設計。

我是標題

故事的高潮常是一個故事成敗的關鍵,因為它同時肩負了一部戲的主旨傳達,以及一部戲的戲劇張力,高潮設計的好,劇就成了一半,高潮設計失敗,戲基本上幾乎無可挽回。

那究竟該如何設計戲劇的高潮?

我是子標題

首先我們必須先釐清,很多人因為「轉」這個字字面上的意思,誤會了這個階段應該要做的事,因此常在這個地方設計成故事的轉折,角色原本的生活在這裡改變了,走向新的方向。但那其實只是一個「啟動點」(請參考這篇文章),而不是高潮。

我是小標題

我們的生活可以改變,國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換工作、換伴侶⋯⋯一個轉變如果不會帶來衝突與挑戰,那就不構成故事。而如果一個衝突挑戰不會構成「成長」,某種內在的轉變,那也不構成故事。

這段是引言:
試想,如果有一個人他總是對工作不滿意,每個月都換工作,那他的每次轉換工作,對他有造成衝突和挑戰嗎?沒有,那只是他的日常。

如果有一個人做一份工作二十年,忠心耿耿,卻遭到裁員,他有家人要養,馬上必須要有收入,這有沒有造成衝突和挑戰?有,但如果他辛辛苦苦寄出履歷,一天趕五場面試,對人低聲下氣委屈求全,然後他找到了工作,他放心了,然後如他前一份工作一樣,日復一日的工作。這是一個故事嗎?或許勉強算是,但你會感覺到這個故事沒有故事感,好像欠一味。這個故事有啟動點,但沒有高潮。

再來,高潮也不是一個巨大殘酷的事件。高潮常常與巨大殘酷事件混為一談,常伴隨著車禍、死亡、殘廢、失憶、世界毀滅等等恐怖的事件,但如果這個殘酷的事件與故事主軸無關,那也無法構成高潮。

這個故事看起來如何?裡面有殘酷的考驗、悲慘的結果、巨大的事件以及最後的獎賞,似乎什麼都有了,但你是不是覺得這個故事哪裡怪怪的?你的心裡是不是忍不住想問:他失去雙腿的慘劇,和他最後獲得大獎有什麼關係?這個故事是想要告訴我們,如果你夠慘,你就能夠成為編劇嗎?

我們再看另一個故事:離七點還有十五分鐘,男孩開始打包垃圾準備出門。他一定要七點準時趕上垃圾車,因為他知道,他喜歡的女孩,也會七點準時在那裡出現。他已經做了決定,今天他要約女孩去喝咖啡。但就在他準備出門之時,公司老闆打來電話、隔壁歐巴桑閒話家常、街邊惡犬的突襲咬破了垃圾袋、他為女孩精心準備的花束在慌亂中被折斷⋯⋯眼看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前往垃圾車出現地點僅短短不到一百公尺,但他卻似乎永遠到不了。終於,一身狼狽的他趕到路口,垃圾車早已遠去,路口空無一人,已經是七點十分了。男孩非常沮喪,一抬頭,卻發現女孩正在對面街口,看著垃圾車遠去的方向喘著氣。她與男孩四目相接,原本焦急失望的神情,轉為欣喜。他們都錯過了垃圾車,但沒有錯過彼此。

這個故事裡沒有任何巨大殘酷的事件,甚至可說是全然的日常,但是不是比前一個故事更像一個完整的故事?到底是什麼差異,決定了高潮設計的好壞與成敗?

高潮的本質,是主角成長的契機,沒有內在成長或啟示的事件,無法構成高潮。失去工作的例子中,角色雖然面對了一個很大的困境,但這個困境沒有為他帶來成長,他在第一間公司上班,和在第二間公司上班,並沒有任何的區分。我們替主角設計困境的核心目標,是為了使他獲得一些什麼,無論這個獲得是正向或負向的,主角必須有內在的改變。

在這個原則下,我們再詳細討論高潮的幾個類型。

高潮通常分為三種,如果你的故事前進方式是主角為了追求目標面臨某種挑戰,那麼高潮便是「危機/解決」,在這個結構中,「危機」代表主角最糟的時刻,在這個時候主角看似不可能達成他的目標了。在倒垃圾的案例中,主角有一個清晰的目標,七點準時倒垃圾(為了愛),而「危機」便是他趕不上垃圾車、見不到喜歡女生的時刻。而解決便是透過一個意外的方式,使主角的想要在看似絕望的情況,翻轉獲得實現。

要怎麼實現這個翻轉呢?通常有四種手法,第一種常見的是「誤解」。

主角因為某種誤解,使他以為他會永遠失去他的目標。例如主角有一個愛人,因為一個一直以來的問題爭吵,第二天愛人突然不見了,主角到處找她,卻苦尋不著,他以為前一天的爭吵使他永遠失去她了,他覺得很後悔,並發誓會痛改前非,到最後發現原來愛人是為了替他慶生,給他驚喜,他們和解,並且感情更加深厚。


主角藉由誤以為的失去,發覺了愛人對自己的重要性,這是這個例子中角色獲得的成長。


第二個手法我稱為「愛屋及烏法」,因為目標A,所以我要完成目標B。就像倒垃圾的例子,主角真正的目標是喜歡的女生(目標A),所以他要準時七點去倒垃圾(目標B)。在整個故事中,主角都在為了目標B而奮鬥,並且在最後看似對目標B絕望。但在此時,目標A回來了,主角雖然沒有達成目標B,但依然得到了目標A。


我們再以一個例子做為「愛屋及烏法」的示範:一個功課不好的男孩,喜歡上了班上第一名的女孩,所以他決定要用功唸書,下次段考考個好成績,然後和女孩告白。男孩努力了好久,中間發生了好多阻礙,書讀不進去、朋友一直找他玩、他被迫放棄最愛看的卡通⋯⋯結果考試成績出來,他的分數仍然滿江紅。他從沒這麼努力過,卻仍然失敗了。就在他難過的時候,第一名女孩坐到他旁邊說:「我從沒看過像你這麼用功的人,你哪裡不懂,我教你好不好?」


發現了嗎?這個故事的結構和倒垃圾的很像,目標B都失敗了,真正的目標卻實現了。


第三個手法是「啟發」。主角使用各種方式想要達成目標,但總是不得其法,直到最後一刻藉由某個線索,驚覺真正的解決方法是什麼。像我在課堂上很常播放的範例影片泰國廣告《豆芽菜》,母親在絕望時刻因為屋頂漏水,因而想出了如何定時幫豆芽菜澆水的方法。這個手法的難度比較高,但效果也比較好。


這個手法需要三個環節:不大眾的知識、誤導的過程與可連結的線索。如果最後的解法是大家所知道的事,那就失去了意外感,也會突顯角色追求的過程愚蠢,連常識都沒有。因此這個部分通常是某個專業的知識細節,尤其是有刻板印象存在的領域,例如:教育、愛情、某種常見看似簡單的職業,但實際上有講究的細節,例如農業。


例如我們一直以為有好的外貌與口才,懂泡妞的話術,才是得到愛情的關鍵。這是刻板印象,但並不是事實,但透過誤導的過程,我們要刻意放大這個刻板印象,說服觀眾:「嗯,外貌和話術真的好重要。」但當主角一路追求話術失敗後,因為真心而獲勝。或反過來,真心也是刻板印象,主角一路晒真心卻受挫,最後因話術取勝。

真正設計的難點,是可連結線索的安排。在上述愛情的例子中,這個讓主角想通的關鍵,往往是某人的一番話,於是整部戲就顯得說教了(除非說的真的很好、觀點很特別)。理想上,這個線索的安排,不是語言會比較好,所以如果不是像《豆芽菜》那樣可以用相似的形體來創造連結(屋頂漏水與滴水器),就要回頭鋪排某個線索來起到連結的作用。

例如主角有個啞巴父親,他原本很不喜歡他,甚至怪他,都因為他是啞巴,他的口才才會這麼差,他才不想和父親一樣。但當他在追求話術受挫後,在家很失望時,父親試著安慰他,他突然意識到:「你不會說話,當初怎麼追到媽媽的?」父親笑笑,用手語回他:「關於愛,有比說話更好的方法。」以此做為連結,使主角展開最後的告白行動,獲得成功。

這是利用「啞巴」這件事,強化了「不需語言」的重點。雖然中間還是用了言語(手語),但因為這個設定,和盡量簡單的對白,以及父子和解的戲份,來降低說教的成分。


關於這種「機關」的埋設其實還有很多可能,這要另起一篇文章討論,但簡單的原則是:先找到高潮事件的解決方式,再回頭安排設定來增強效果。

第四個手法,叫「隱藏目標」。這個手法和「愛屋及烏」有點像,但愛屋及烏是為了達成A,於是追求B,最終的目標都是A。隱藏目標是把主角導向他原本不自覺的目標,例如他一心想追A女,但在最終失敗後,他才意識到,陪在他身邊的B女,才是他真正愛的人。他表面上雖然失敗了,但其實他得到了真正屬於他的東西。他以為他要錢,其實他要愛;他以為他要名聲,其實他過自由的生活。我們在故事設計過程中,隱藏主角真正的目標(連他也不知道),透過危機的失敗,使他發現真相而獲得解決。
Share:

新手寫對白常見的五大錯誤


在寫手訓練營的最後一天,學員們交出作業開始進行讀本,有趣的事情發生了,明明每個句子都是自己嘔心瀝血寫下的精華,為什麼演員每唸一句,台下的學員——包含編劇自己,就開始大笑呢?

Share:

想投劇本獎,是否有什麼標準?什麼作品比較容易得獎?


劇本獎項是目前新人編劇入行的快車道,只要你能入圍,苦尋好編劇的製片們都會開始主動出現在你的生活中。因此許多學員們都會關心,如果想得獎的話,是不是有什麼竅門?

首先我必須承認,我並不是得獎常勝軍,所以我並不是適合回答這個問題的人選,但拋磚引玉,如果這篇文章能被更多前輩看到,非常期待能看到更多討論和經驗分享。這篇文章,是由朋友之間的討論和有長年投稿獲獎經驗的編劇們的意見綜合成的。


要回答如何得獎這個問題,可能要先理解一個獎項的評選機制。每年投稿優良劇本獎的件數約300件,評審人數約9人,這9個人分成三組,所以這3位評審必須要看約100件劇本。

什麼樣的人能當評審?自然是在業界較有資歷的導演、編劇與製片,而這些人平日裡都有自己的工作,能分給稿件評選的時間自然更少,所以在短短的評審期間內,是不可能真的細心看完每一件作品的。

這是現況的無奈,一來越有能力、資歷的人,工作會越多是必然的結果,二來在劇本獎經費有限的情況下,也不可能支付像這樣等級的人拿出全副心力的費用。但業界確實缺乏會說故事的好編劇,於是評審們多是在一種責任感、榮譽感的趨使下,接受了這份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在有限的時間精力下試著挖掘出大海中的黃金。

這是第一點你要有的心理準備,「運氣」真的是一個關卡,一個不小心,你剛好落入了手頭上工作正忙的評審手中,或你寫的題材剛好是他不感興趣的,你可能一瞬間就出局了。這與你的才華無關,所以即使落選了,也不用覺得太受傷。

那麼,為了在評審有限的注意力下,仍然能夠脫穎而出,你需要思考兩件事:
1. 如何在大綱中就吸引評審的注意力。
2. 如何讓評審好好看完劇本。

第一件事會回歸到你故事的本身,在美國編劇經紀之間流傳著一句話:「非賣不可的好劇本,連讀都不用讀。」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我們能從大綱中就看到故事中噴發的創造力、新鮮感和可能性。

想要在100件作品中脫穎而出,你的作品必須很特別,如果你是習慣去看市場上的作品都寫什麼,然後依樣畫葫蘆的寫,你是註定會被淘汰的。那「特別」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一個故事基本上分成兩大部分,說什麼?怎麼說?

比如說一部偵探片,你寫一個天才偵探,靠著精湛的推理能力,破 解了警方無法解決的殺人案,成功將罪犯繩之以法。在這個例子中,「偵探片」、「殺人案」就是「說什麼」。而「天才偵探」、「破案方式」就是「怎麼說」。

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毫無新意的故事,任憑你在故事中插入了多少俏皮話、帥氣的動作或華麗的場景,這個故事註定不特別。因為他用了一個老套的方式,去處理了一個我們熟悉的類型。

很多人都覺得歷史類型、弱勢關懷的作品,似乎在劇本獎項中有它的優勢。但它的優勢是因為在100件作品中,寫這種類型的人相對的較少,所以顯得比較不一樣,因此在「說什麼」的這件事上,獲得了比較大的關注。想像一下,當你看了20部都會愛情片的作品後,突然看到一部史詩作品,你難道不會對它印象特別深刻?

但就算如此,如果你仍然去寫「二二八」、「霧社事件」,並且依然寫「台北」、「本省外省衝突」、「莫那魯道」、「日本人的殘忍與原住民的英勇」,那你的歷史作品,仍然很難被選中。

寫劇本不是做麵包,菠蘿麵包就該這樣做,紅豆麵包就該那樣做。人們更希望看到的是你的店裡賣了很特別的麵包(水蜜桃麵包,這就是「說什麼」),或是很有特色的菠蘿麵包(這菠蘿麵包裡居然有流沙包的內餡!,這就是「怎麼說」)。

所以如果你要寫歷史題材,最好寫比較特別的,沒有人寫過的,例如海盜時代的台灣。如果是同一個歷史題材,也可以尋找不同的元素來發揮,例如之前高雄駐市計畫有部作品一樣寫二二八,但他寫的是二二八的高雄。這個選擇非常新鮮,他讓我們看到了二二八的另一個面貌,並且讓我們意識到,對,這個事件不是專屬於台北的,而是全台灣的。哪怕最後它的主旨最終可能和其他講二二八的作品都相似,但它的選材提供了不一樣的新鮮感。

「怎麼說」有各種處理方式,有時是用很不一樣的角色(例如《通靈少女》,其實是一個很常見的校園愛情故事,但因為主角選用了「仙姑」,用「仙姑」說的愛情故事就前所未見)、有時是用不同的角度(警匪故事常是以警察的角度來說,但如果主角是匪徒呢?或主角是警察的小兒子?這是一個關於小學生如何穿梭在大人的偏見與謊言間,成功救出被綁架小女朋友的故事?),有時是用不同的詮釋(所有人都覺得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但如果他其實是扮豬吃老虎的明君呢?)。

把握這個原則,其實你寫什麼類型的片都可以是特別的。你可以寫都會愛情,寫英雄冒險,但重點是你能找到前所未有的組合方式與說故事的角度,像去年入圍作品中,有部《遮住左眼看見你》,便是一部清新純愛的作品,但它講的是一名少女和瘟神談戀愛的故事。瘟神耶!多麼不一樣的男主角,而且也因為這個設定,故事中的善與惡、對與錯,變得模糊而複雜。

可以上優良劇本獎的官網,裡面過去的得獎入圍作品大多都有提供電子全文或大綱,讀一下這些作品,感受一下這些故事與眾不同之處。

為了要在大綱階段抓住評審的目光,你應該要在這短短的篇幅中使出你的渾身解術,千萬不要「砍步」,讓什麼怕抄襲、怕讀劇本時少了樂趣之類的雜念干擾你,你所要思考的是,如何像一部好預告片那樣,提供一個清楚的故事與懸念,讓評審覺得你的故事值得一讀。

接下來,要用你的故事前三、五十頁決勝負了。

如果你夠有耐性,好好看完優良劇本獎的得獎作品,你會發現,有時故事後半段寫崩的作品,也在得獎入圍名單中。但這些作品前半部大多寫得非常好,不是結構嚴謹,就是趣味橫生。所以你會知道,評審如果不是認定瑕不掩瑜,便是在時間壓力下,提早被征服。

這個現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寫本的人功力到哪裡,其實有經驗的人通常讀不到五頁就了然於胸了。在正常情況下,我們很難期待前十頁寫得很糟的人,會有機會到後面起死回生。但前三十頁寫得精彩絕倫的編劇,就算後面寫出了毛病,我們也能體諒:「應該是時間不夠匆匆完稿的吧,真可惜,再給他多點時間,作品就可以改得更完美了。」

因此,你的前三十頁有多迷人,很多時候決定了你故事的成敗。這不是在說你可以交出一個未完成的故事(當你前三十頁寫得很精彩,那評審通常應該會看完,所以未完成是一定會被發現的),而是告訴你,你的力氣應該花在哪裡。

你的角色動機明確嗎?他主要面對的困境是什麼?我們很快便能掌握故事的主線嗎?你是生硬的把故事設定塞進角色口中,還是找到對的場景和情境讓資訊自然的進入對話之中?這些老生常談雖然基本,但確實是決定觀眾是否入戲的關鍵。

同時,劇本的易懂性很重要。

如果你找了幾個得獎劇本來看,你會發現他們很少使用括號,除了格式差異外,基本上讀起來和小說的感覺沒有太大的區別。大量的括號對易懂性的傷害是明顯的,把劇本寫得像是技術操作手冊,而不是流暢的故事,傷害也是明顯的。

請試著閱讀你自己寫出來的劇本,它看起來像是正式的出版品嗎?適當的標點、合理的換行、完整的語句,這些都是基本,但許多新手編劇常習慣把劇本寫得像是和朋友討論的筆記。

特別的選材、吸引人的大綱、易懂的劇本、精彩的前三十頁,將這些原則做到,評審讀完你劇本的機會便會大為上升,自然你入圍獲獎的機會就高了。

Share:

從《刺激1995》看雙主角的劇情安排


《刺激1995》是一部相當經典的作品,看片名便知道它是一部20年前的作品,但直到今日你再重看,依然打敗一卡車的新片。而你永遠能夠從這樣的經典作品中,學習到許多編劇技巧和啟發。
Share:

常常靈感不足,有點子卻無法發展成故事,怎麼辦?


「靈感從何來」是創意工作者畢生的難題,「有了個點子,卻無法寫下去」也常是許多創作者面對的困境,但當我們將這個問題向有經驗的專業人士發問時,卻又會得到殘酷的答案:「職業編劇如果想依賴靈感,那就註定餓死了。」

所以,到底職業編劇是靠什麼,才不至於餓死呢?好好生活、多閱讀多看作品這樣的老生長談,已經不需要再強調了,除了這些,到底有沒有其他的方式呢?

其實是有的。



首先,千萬不要誤會,以為職業工作者就不會為了寫不出東西而感到痛苦,那你就錯了。幾乎每個編劇都會為了沒有想法而苦惱,但他們之所以能夠「不依靠靈感」,是因為他們比你多知道了一些事情。

首先,他們比你清楚自己的渺小。編劇不是神,在很多時候我們都必須承認——我們知道的太少了。故事大師羅伯特麥基說得好:「再有才華的人,也會因為無知而無法寫作。」你之所以不知道該怎麼寫、寫什麼,是因為你不習慣去做資料搜集,只想依靠你自己的小腦袋。

你應該要習慣去閱讀各類的書藉,或是上網搜尋,去理解與你故事相關的事。如果你沒讀過政治相關的東西,理解厚黑學是什麼,你又怎麼寫得出《冰與火之歌》與《紙牌屋》?如果你沒讀過商業相關的東西,理解外商企業的方方面面,你又怎麼寫得出《我的前半生》?

不要只讀你喜歡的東西,應該讀些你的角色喜歡的東西。如果你不自己理解,你就只能從別人的理解中裝模作樣,於是你就只剩下抄襲之路。好的編劇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所以都會在經營作品前做足功課,使他們擁有足夠多的素材可以創作。

再來,他們比你清楚故事的模樣。戲劇不是天馬行空,而是與觀眾的溝通。就像是辦婚禮,有一定的程序,如果進場的不是花童,而是兩個歐吉桑,不是岳父將新娘的手交給新郎,而是新郎將媽媽的手交給岳父,新娘全場都坐在場外送客,只有新郎站在台上揮手,全場應該都會感到莫名其妙。

只有興之所致,是無法完成一個故事的。那些「沒經驗一寫就紅」的人,是因為故事的結構內化在他們的過去經驗中,他們深知一個故事應該長成什麼樣子,要先講什麼,再講什麼。如果你對故事該有的樣子不夠清楚,自然就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發展,只能等待什麼時候「感覺對了」,幫你再多個兩千字。但這兩千字能不能用?就要看緣份了。

反過來說,如果你夠清楚故事該有的模樣,當你有一個創意出現時,你就會知道前面應該要有什麼,後面應該要有什麼。你會知道自己缺少了什麼,然後開始去尋找。知道問題,是發現答案的第一步,你不知道答案是什麼,常是因為連該問什麼問題都不知道。

第三,他們比你知道,一部影片,是如何被完成的。劇本是影片的藍圖,但你有見過不理解生產流程和製作方法,就畫設計圖的產品設計師嗎?有不懂施工現場和不知材質價格的建築師?做為畫藍圖的人,你一定會理解產品為了什麼而設計,完成之後賣給誰,而這個誰又為什麼會喜歡?你也一定會理解這個產品在技術上有沒有可能被完成,還是只是純粹的幻想?

常有人問我,編劇需要畫分鏡嗎?編劇不用,但不代表,你應該對分鏡保持無知。編劇不一定要懂攝影,但不代表,你應該對畫面保持無感。編劇很多時候不需到現場跟拍(有些時候需要),但不代表,你可以對拍攝現場無視。編劇其實都需要懂一點導演、懂一點製片、懂一點表演、懂一點技術,因為彼此能夠理解,彼此能夠溝通,是合作的基礎。

所以有人問我,為什麼東默農編劇公司要開《影音行銷入門》,請導演來教影片策略、分鏡和拍攝?因為對我來說,這其實是編劇應該要知道的事。

當你能夠理解一個商品的影視銷售策略時,其實你也開始懂得思考你劇本的目標觀眾、賣點和如何溝通你的主旨,更知道製片在考慮什麼;當你學到導演與分鏡的技巧時,你也開始懂得思考動作的設計和畫面的鋪排,知道三角形該怎麼下;當你瞭解拍攝現場的運作和考量時,你才知道為什麼劇本不會長得像你所想像的那個模樣,知道怎麼和導演與製片溝通。

最後,他們比你知道,與人討論的重要性。離開你的書桌,約朋友喝杯咖啡,與他聊聊你想到的好點子。大多數的朋友都對編劇沒興趣,但對聽故事有興趣。找人討論不是要從對方身上得到什麼答案或建議,而是讓你理解觀眾的疑問,讓你習慣與人溝通,讓你的故事在人與人之間交流,而不是停留在你的腦子裡打轉。你會發現,你常會得到意外的收獲。



Share:

如何在劇本當中使用鏡頭與剪接技巧?

編劇的初學者有兩個常犯的錯誤,一個是不懂得使用鏡頭的技巧,另一個則是用太多鏡頭的技巧。這篇文章,便是試著讓大家明白編劇如何在劇本中使用鏡頭與剪接。

影視劇本和舞台劇劇本最不同的地方,便在於舞台劇無法決定觀眾要看什麼。觀眾只能從特定的位置、特定的角度看戲,同時他想看女主角就看女主角,想看天花板就看天花板,這是舞台劇劇本大多更重視語言的原因。

但影視是一個全然不同的領域,你可以特寫人物的拳頭、嘴角,可以決定觀眾觀察角色的角度,是從天花板、地底,還是正面。影視的時間感也和舞台劇非常不同,這也會使初學者常常忽略一些可以使用的技巧。或是許多人不是不想用,而是不知道該怎麼用(格式不會寫)。



第一個很常被初學者忽略的技巧是「雜景」,就是電影中常見當主角開始修行時,會快速剪接許多他鍛練的過程,或是主角在找人,利用快速剪接許多他尋找的場景,來交待那個漫長的找人過程。

這個畫面要怎麼寫在劇本裡呢?我們通常會寫在「景」的地方。一般場景的景只會有一個,客廳、公園、賽車場。但在這種快速剪接的場景,常常需要複數的場景,這時我們就會標上「雜景」,然後在△中註明場景有哪些,例如:

場:18 時:日 景:雜景
△阿漢緊張的在城市中尋找著寶寶的下落,公園、警局、巷口的香煙攤、附近的街道上,一路找一路喊著寶寶的名字,他能找的地方都找遍了,能問的人也問遍了,卻一無所獲。
△天色漸漸暗了。

像這樣,透過雜景和場面的描述,我們看到了角色尋找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很重要的,尤其當它和角色的情緒有關的時候。我常會讀到學員的劇本裡,想寫角色因為朋友的陪伴漸漸走出了悲傷,但角色上一場才在難過,下一場就在開懷大笑了,相當突兀。原因便是缺乏了中間的過程,利用中間穿插一個雜景,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例如:

場:5 時:夜 景:雜景
△小咪被大華硬拖到街道上,他們逛街、吃小吃、聽街頭藝人演唱,大華沿途努力逗小咪開心,小咪也從一開始的不情願到後來漸漸有了表情。
△他們在夜市玩射水球,兩人意外的合作無間,贏得了大獎,小咪開心的歡呼。
△大華欣慰的看著她。
大華:總算像個活人了。
小咪:你說什麼?
大華:沒什麼。

第二個常被使用的就是對剪,我們常會見到一種情節,男主角在A地忙,女主角在B地忙,兩人跑著跑著,最後在C地會合了。這種雙線的運作很緊密,如果把它們切成好幾個場次會感覺很混亂,這時就會在景的地方寫:A/B,C地看劇本長短需求是併進來,還是另開一場。然後在需要對剪時,寫「△以下對剪。」例如:

場:18 時:日 景:百貨公司內/街道
△以下對剪。
△大華在街道上奔跑著,邊跑邊給小咪打電話。
△小咪的電話在包中震動,她正與櫃姐開心的聊著天。
大華:搞什麼⋯⋯
△大華飛奔進百貨公司。
△小咪在等電梯時拿出手機,發現大華的來電。
△叮,電梯門開啟,大華喘著氣出現在電梯內,小咪感到驚訝。
小咪:你怎麼會在這?

有時兩人講電話的場景,我們不需要寫對剪,但一樣可以在景的地方用A/B的方式把兩個人在的位置寫出來,然後用普通對話的方式把它們寫出來就可以了。

而有時我們會需要用到回溯的畫面,例如回憶,或是插入之前發生的事等等,無論是什麼用途,只要是在故事進行中需要插入另一個時空的畫面,我們則是利用△(INS)或是△(插入)來標示。例如:

大華:你是說那個時候⋯⋯
△(INS)大華從口袋中取出戒指,左右張望,不知它為何會出現在口袋裡。
大華:那戒指是你放的?

當然如果回憶的段落很長,那我們就會另外開一個場次來寫回憶,而我們通常會將「回憶」註明在△內,而不是寫在場次或時間的部分,例如:

場:21  時:日  景:大華家客廳
△大華的回憶場景,三年前那天,他與父親一同坐在家中客廳。

或不註明回憶,直接寫時間。例如:

場:21  時:日  景:大華家客廳
△三年前,大華與父親一同坐在家中客廳。

因為有上下文,所以基本上大家都知道你要表達的意思。為什麼我們不會加註在場次、時間和或景的部分呢?因為我們在讀劇本時其實很容易跳過那個額外的資訊框,只會把注意力放在△和對白之上,所以你加註在框內的資訊,其實大多時候是會被略過的,把多餘的資訊加在框中,其實反而會干擾閱讀。

以上是幾種常見編劇調動畫面的方式,華人的劇本格式沒有完全統一,所以有時不同劇組會有不同的示意方式,但基本上你用這樣的方式寫,多數劇組都能看得懂。

那什麼叫「用太多鏡頭的技巧」呢?事實上,鏡頭本來就不是編劇應該負責的,那是攝影師與導演的工作。一個畫面要怎麼拍,要拍特寫、中景、遠景,或是平移、上升,都是一種溝通的語言,會創造出風格,所以應該是由導演來設計分鏡才對(如果你看過一些電影鏡頭解析的影片,你就會知道那有多複雜)。

故事和文字是編劇的工作,畫面是導演的工作,表演則是演員的工作,你不喜歡別人來插手你的專業,同樣的,我們也不會去插手別人的專業。

所以通常編劇是不會寫任何與攝影機位置有關的設定,頂多是寫淡出、淡入、畫面瞬黑這種效果。如果把三角形拿掉,其實劇本讀起來應該是流暢的故事,而不是一份技術說明書。

但這並不表示編劇不能針對畫面有些規劃。我們通常會藉由適當的描述來傳達應有的鏡位。例如一個人在讀牆上的公告,許多新手編劇都會習慣寫:

△特寫牆上的公告,公告上寫著:「⋯⋯」

但其實你只要寫:

△公告上寫著:「⋯⋯」

當你這樣寫的時候,難不成導演會給這張公告遠景嗎?他當然會特寫,請尊重導演的智商,說不定他喜歡超特寫,用移動鏡頭把公告上的字一個一個拍出來,來傳達角色讀公告的感覺,你又有必要「規定」他嗎?

同樣的,當你寫:

△他的額頭上冒著冷汗。

其實也會創造特寫的效果。而當你寫:

△一座被濕氣包圍的城市,街道上的轟鳴聲像在泳池內的吶喊,震耳卻模糊。

你也同樣提供了一個大遠景的線索,但這個氛圍導演可能有更多想法與畫面來呈現它,比你想像的更專業。他可能除了大遠景,還想多幾個街景,說不定他想拍雨景和地上的水漥,說不定他想拍清晨的霧。

當你寫:

△他們之間的氣氛緊繃。

這可能會是一個略略仰視的中景,逆光,把兩個人都拍進去。也可能有個越過他們頭頂的鏡頭。也可能是他們眼睛的特寫。但到底是用哪一個,有沒有和你腦中的一樣,重要嗎?重要的是那氣氛,對吧?你腦中的畫面,其實明天說不定就不同了。

我們必須要接受一件事,100%拍出你腦中的畫面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我常說,影視是團隊合作,你需要的是拿出100分的實力去與別人的100分相互碰撞,擦出大於100分的火花,而不是希望別人來滿足你的想像。

有時寫劇本就像寫小說,重點是在經營那個氛圍,那個在角色之間流動的慾望,那個彼此之間的攻防與內心的情感,但劇本只會寫可以被拍攝、可表演、看得到的部分。我們不會探入角色的內心書寫他內心的想法與思維,也不會遠離角色去進行邏輯的思辨,我們運用的是角色的行為、眼神和語言,來傳達那些沒有被說出來的,如同我們的日常生活。

鏡位不是你的武器,那些東西寫在紙上不會感動人。情節、事件與角色才是你應該聚焦的部分。

Share: